青年以网为媒汇聚澎湃正能量
发布时间:2025-06-18  阅读量:

  汇聚网络正能量,弘扬时代新风尚。越来越多的人以镜头为舟,以科技为楫,携手推动网络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陈浩渺看来,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接受者■■,更要成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者。当傩戏遇到数字化,传统戏曲在网络的助力下不断焕发新活力,吸引加拿大摄影师跨越重洋预约参观,法国华裔青年复刻傩舞动作。2024年元宵节直播,共同“云观傩”的网友多达30余万人。

  6月10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在当天上午举办的主论坛上,陈浩渺分享了这场关于傩戏的数字重生。“在网络世界也能有‘田野体验■★★◆’★■★★!这是时代赠予我们的广阔天地,当代青年正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唱响一场独具中国特色的网络大戏。”她说■■◆◆★★。

  “无傩不成村”,在安徽九华山脚下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这里的“傩★★■◆”字说的便是安徽池州傩戏。傩戏在乡野间流转百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难以用文字勾勒其形。这让来自安徽大学民间戏剧与地域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浩渺对傩戏的探索陷入了瓶颈◆■◆■■◆。

  来自安徽黄山朱开源的留言■◆★■★,推动了当地高铁站和多个景区景点旅游公交专线的开通★◆;山东郓城网友的留言要回了工友们598万元的工资……如今,人民网■◆◆★★■“人民建议”已促成540万件企业和群众的声音被倾听■◆★、被回应■★。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和国家战略资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守护网络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走进故宫博物院★★■◆,很多人会拍照打卡,留下属于自己的回忆。故宫文物摄影师朱凯则用镜头记录空镜,为那些无法到场的人留下一份属于他们的故宫记忆◆■★。他还为百万件文物拍摄证件照,把它们变成数字故宫的基石◆■◆★★◆。

  郭昊开始尝试■★★◆◆“文化转译”:在《非遗鱼灯》系列里■★★◆■,他让鱼灯在现代的灯光中“游动”,用年轻人熟悉的配乐重新解构传统纹样■■◆★★★;在《六安千里江山图》短视频里,他将古画与现实中的风景同框对比■★◆,让观众看到◆★■◆◆◆“画卷之外■◆★,现实中的青绿山水”。★◆“当古老智慧接上年轻人的‘频道’■◆◆★◆■,文明传播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有位老师傅说■◆■★★:“我们补的不是纸★■◆,是文明的脉络。”郭昊意识到◆★★■★◆,如果说手艺人用指尖守护文明的物质载体,那么创作者就该用镜头守护文明的精神质地。

  安徽省公安厅法医、作家秦明13年笔耕不辍,撰写小说16部,科普书3部,拍摄网剧6部,把法医学知识植入人心。在他看来,网络名人的笔和镜头应◆■■★★“解剖■◆◆★★■”真相、传递正义★■。以★◆★“活水源”之姿■★■■★,以“风向标★■★◆◆”之效,以★■★★◆■“润滑剂”之力构建文明之网,让正义在舆论场中永不迷途,这是网络名人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3月,一场黄梅戏《六尺巷·宽》竖屏高清直播在网络上收获大量好评和点赞,以“倾宁夫人■◆◆◆”为原型的AI形象和一系列AI普法短视频也登陆线上平台。新颖现代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形象的创新型表达★◆◆★,让家风文化被更多年轻人看到。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说:“今天■★★◆■★,我们借黄梅戏让‘六尺巷’故事跨越时空;明天,期待年轻人带着文化自信,将‘以和为贵’‘德法共治’精神融入新时代◆★■。◆★■★★★”

  1949年10月1日,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1976年■★◆◆★★,北京卫戍部队开始负责日常升旗任务。在中间相隔的这段时间★◆◆,广场的国旗是谁负责升起的呢?答案就是胡其俊——一位北京市供电局的普通工人■★,他独自一人在升旗26年◆★★★■,用时光中的默默坚守■★,书写了一位普通劳动者对祖国■★■■◆★“清澈的爱”。然而◆■■,因为历史影像的缺失,这个故事蒙尘已久■★■★■★。

  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网络在为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刻重塑青年的价值观念,影响人生选择。主论坛上发布《青年网络文明倡议》★◆■◆★◆,呼吁维护清朗空间,共建网络文明■◆★■★。以青年担当,领社会风尚;以青春赤诚,绘时代画卷。

  8年前,朱凯接手全景故宫项目。一位从未来过的初中生留言:“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故宫下雪的样子。”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自己的镜头不只是记录故宫,更是为远方的陌生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门★◆。

  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无论是主论坛,还是◆◆“网络文明培育”“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网络文化”等分论坛■■◆★◆,“青年”与■■◆“文明”都是频频出现的关键词。

  2024年◆★★◆■◆,总台央视网推出主旋律短剧大片《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AI重现首位旗手时空之旅》◆◆★,用AI重现胡其俊26年来升国旗的生动场景。在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央视频公司总经理过彤看来,网络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冰冷的算法博弈■★■,而是有温度的价值传递。这也正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佳注脚◆◆■★◆■。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学生张许熠自13岁起,便开始在网上分享数码产品的使用心得和科技知识。截至目前,他已创作100多条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他尝试将科技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作品既有致敬空军成立75周年的贺礼片,也有和同学们拍摄的反诈宣传片◆★。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张许熠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中★■◆★■,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表示,我们要关注青春力量◆★■■◆,激发青年人为网络文明交流互鉴注入生机活力★■。

  作为一名安徽人,00后青年创作者郭昊曾执着于“复刻”传统文化:拍徽派建筑,就聚焦飞檐斗拱的精巧;拍皖南风光,就追求“水墨画卷”的意境。“你拍的山水像明信片,但我更想看到山水里的文化心跳★★★◆■。”直到一位网友留言点醒了他,如此“复刻”的作品好看却难以让人心动。

  2023年,陈浩渺循着网络上的一条傩面变装视频来到池州,见到了90后村干部许鑫磊■★■★★★。许鑫磊用镜头捕捉傩戏最本真的样态,让原本散落在民间各不相同的唱腔韵律、面具纹样,在他的剪辑中显影为可追溯的数字谱系◆★★★。透过许鑫磊的镜头,陈浩渺不仅能够一次性分析14家傩戏会近10年来的传承趋势,还见证着一个个傩面的诞生。

  四平警事团队和海南警方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普法,将枯燥的法律条款转化为数千万粉丝喜爱的警界脱口秀。

  面对“播放量焦虑■◆◆★”,郭昊曾经有过动摇:要不要为博眼球设计★★★“爆点”?当他来到安徽泾县的宣纸厂★◆◆,看到老师傅们趴在案头,用放大镜修补0.1毫米的纸纹,一坐就是半天★★◆◆★,他的心中有了答案。